上海商业的成功经验和挑战目标联商
7月20日,上海召开了一个大型座谈会,主题为“积极开拓国内市场,促进上海商业繁荣”,明确提出了新一轮开拓国内市场的目标:以优势业态出击,总体规划,联手拓展,让上海拥有中国的“沃尔玛”。
上海商业大规模“走出去”,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,其中有成功经验,也有惨痛教训。
新兴业态大多成功
以新兴业态外拓的项目大多获得成功。据统计,截至2000年底,上海商业已在市外开设各类点1182个,营业面积达86.3万平方米,年销售总额51.5亿元。目前,上海的商业点覆盖了全国249个市、县。
有关方面总结出几条成功经验:
———具有连锁优势的业态拓展迅速。截至2000年底,上海共在市外开设连锁点达1097家,占全市商业市外点总数的92.8%,比1995年底增长72倍。其中,华联、联华、捷强三大超市公司的点占76%以上。
———优势品牌专卖店扎实推进。目前,上海市的外商业品牌专卖店有198家,近5年间增长了27倍。其中,古今内衣专卖店占了近80%,古今内衣品牌也由此从上海名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。
———拓展的重点区域选择正确。上海商业以长江商贸走廊为主线,以长江三角洲为重点拓展区域,渐进式推进与向西部地区跳跃式推进相结合,扩大了点覆盖率。在长江三角洲78个市、县,长江流域的21个中心城市以及全国省会城市中,上海商业点覆盖率分别达到91%、66.7%和81.3%。
———全国采购络建设获得成功。联华超市的经验值得一提,他们设立内地采购分部,在香港、澳大利亚实行定点采购,并在华东、华北地区建立了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。这样做,既保证了产品的领先优势,又降低了成本。
传统百货少有不败
无庸讳言,“九五”期间,上海商业以综合百货形式外出拓展的项目几乎均以失败告终。
无论是占领中南重镇武汉的上海商品城,还是登陆东北大连的上海心族农工商总公司的百货店等,无一例外“折戟沉沙”。有关人士总结其中的教训说,这些百货商厦普遍缺乏经营特色和管理人才,有的过于低估当地的消费水平,组织的商品档次低,不对人家的胃口,等等,都是导致失利的重要原因。
振兴大计面临挑战
现在,上海提出了商业外拓的目标:成为中国的“沃尔玛”。主管商业的副市长冯国勤说,美国“沃尔玛”公司的年销售额是1700亿美元,而上海商业的年销售总额才1700亿元人民币,上海商业要做大,向外拓展的步伐必须更加坚定。
根据上海的“十五”规划,到2005年,市外商业点总数要达到3000个,年均增长20%;市外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,年均增长15%。建立3─5个市外大型配送中心,配送半径达到500公里左右;培育2─3家市内外连锁点超过2000家的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和一批年批发销售额超10亿元的现代批发贸易企业。
宏大的目标面临挑战。专家告诫说,上海商业外拓将面临“三重压力”: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商品价格持续走低,国际市场不景气造成的“出口转内销”增多,中国加入WTO后进口商品的大量涌入。
面对这样的形势,上海商业对外拓展除了保持固有的优势外,必须实现新的转变。业内人士说,首先要实现拓展形式的个性化,由过去开店为主转变为控股、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发展;二是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,由国有集体商业为主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;三是实现络组织的现代化,由单一的市外销售转变为全国销售、配送、信息和采购相结合的现代化络结构。四是实现推进方式的多样化,由以长江三角洲为梯次推进转变为波浪式推进与跳跃式推进相结合,开辟长江商贸走廊与开发西部市场相结合。 《人民 . 华东新闻》